別讓皮膚冷過頭-認識凍瘡
長時間⏰處於低溫環境,除了先前介紹的「失溫」,也可能造成「凍瘡或凍傷」!😱
🥶「凍瘡」是零度以上低溫所產生的皮膚傷害。
🥶「凍傷」是零度以下低溫所造成的皮膚紅腫熱痛。
在台灣🇹🇼,比起「凍傷」,更容易發生「凍瘡」。在寒冷戶外整夜,耳朵未作保護;寒冬時拖地洗碗未戴手套;赤腳🦵踩在冰冷地磚,使耳朵、手指、腳趾出現紅腫痛癢的症狀都屬於「凍瘡」!
寒帶國家由於保暖觀念與設施都完整,平時生活中不易發生凍瘡,反而亞熱帶國家在氣候突然改變時,居民易出現凍瘡。
凍瘡未治療容易引起皮膚組織壞死,嚴重甚至需要截肢,不可不慎!
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「凍瘡」吧~😙
🙏原因
✏️末梢血液循環因為寒冷、未妥善保暖,或接觸冰冷物質導致皮膚血液循環不良,造成皮膚損傷
🙏症狀
✏️常見於手指、腳趾、鼻子、耳朵、臉頰、下巴,一開始會有發冷和刺痛感,之後合併麻木、皮膚變硬、變色(紅、黑、紫)及關節肌肉僵硬等症狀
🙏預防
✏️寒冷氣候時減少待在戶外的時間,外出時需著保暖衣物
✏️寒冷天氣在戶外勿飲酒,因為酒精會使人體熱量消耗得更快
🙏治療
✏️使用溫水浴讓皮膚恢復正常溫度,勿用熱水或火烤,以免皮膚受到更嚴重的傷害
✏️若起水泡,請勿戳破水泡,以免發生感染
✏️盡量減少使用凍瘡的患肢,大量活動可能造成二次傷害
✏️嚴重凍瘡,需將受損組織透過清創來清除,合併使用抗感染藥物,防止進一步惡化;若壞死組織面積太大,則可能需要截肢
❤️貼心提醒❤️
🧐預防凍瘡做好「保暖」是不二法門!
🧐若經常反覆發生凍瘡,可能是某些少見疾病的警訊,應至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!